名山百科
-
大阳山百科
大阳山在北魏时称“白鹿山”,蒙古语称“布祜图山”,意为有鹿之山。汉代称“白狼山”,清初时叫“大羊石山”,后来简称“大羊山”,后改字称大阳山。其名源于巅顶西侧有一白色巨石,远视似鹿、似狼亦似羊。
-
七子山百科
石英砂岩构成的山体呈现典型北东走向,表层覆盖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被。主峰海拔294.8米,山脊线最宽处达4.5公里,形成苏州市区范围内最大的单体山体。受地质构造影响,山体发育有九龙坞、五山坞等典型丘陵地貌单元。
-
莫厘峰百科
东山莫厘峰位于太湖东山岛雨花胜境景区内,海拔约为293.5米,十分壮观。站在莫厘峰的顶端,可赏葱郁青山,观太湖美景,浩瀚湖景尽收眼底。从莫厘峰顺道而下,可抵达慈云庵、雨花禅寺、古石雕园等十几处景点,游客在此可悠游多时。
-
陀螺山百科
位于山西忻州的陀螺山海拔偏低,因此十分适合徒步旅行,最重要的是这里风景秀丽,山间鸟鸣声时不时在想起,十分悦耳!陀螺山的空气十分清新,天气凉爽,是忻州少有的避暑胜地。
-
插角山百科
插角山主峰海拔716米,地势险要,峰峦峻峭,被称为沅南万山发脉之祖、常德县内群山之寇。昔日山顶有庙名插角殿,系三县合修,规模宏大,殿内石碑48块,辖附近三县48寺,今庙宇虽毁,故址犹在,更有无量功德、三县合修、武,陵众修三块碑文残留。山南有乌龙井,泉水甘甜,沁人心脾。
-
九郎山百科
九郎山前峰吴家大岭海拔282米,主峰洪武寨(又名枫树寨)328米,是长株潭三市结合部方圆千余平方公里内最高的山头,分别比昭山高出142.5米、96.5米,枫树寨比岳麓山还高出31米。登上山来,春则云蒸霞蔚、晨雾缭绕,冬则冰晶如玉、一片银白,登高眺远,市区风光尽收眼底。
-
梁王山百科
梁王山古称装山。据东汉志云:装山出铜,即指梁王山出铜,但后汉郡国志说俞元怀山出铜,非装山也。说明装山不产铜,至今也未发现有铜,以此考证说明,梁王山古称装山而非怀山。当地还相传昔有虎自碧鸡关渡滇池窜到梁王山为民害,土人造栅取之,蛮语称虎为罗,栅呼之为藏,虎栅为罗藏,故又称为罗藏山。
-
道人山百科
道人山的由来与明代历史相关,还有诸多神秘的道教文化传说和遗迹著称于世。这里道教文化的传人,是与早在西汉时道人山顶是通往口唐县(今漕涧)的道路有关系的。
-
会龙山百科
会龙山,位于湖南省益阳市市区西部会龙路,资水南岸。东依螺丝顶,西靠凤形山,四周峰峦簇拥,似群龙聚会江边,故名会龙山,现辟为会龙公园。会龙山,它蜿蜒临水,远望如龙骧首,因而得名。
-
黔峰山百科
黔峰山又名黔山,位于湖南省邵阳市城步苗族自治县城东二十里,属雪峰山南端支脉,主峰海拔1678米,南北绵延数百里,山体雄伟,气势磅礴。该山北连武冈云山,南接越城岭,现属湖南南山国家公园范围,由云马林场、金紫山林场及儒林镇等共同管辖。
-
七星山百科
形成于侏罗纪末期的地质运动,由侵蚀形成的七座山头沿辽河分布,主峰塔山海拔147米。山体分布狐狸大沟等二十余条沟壑,塔山南坡存有常年不涸的天然泉眼。近代采石工程导致部分山体形成半壁岩山景观,登顶可俯瞰辽河蜿蜒景象。
-
五雷山百科
五雷(仙)山,原名雷岳,海拔一千米,主峰金顶分出数脉,呈辐射状伸延,有如《淮南子-天文训》中的地维,因庙宇出现“雷扫其殿,钟鼓自鸣,尘埃自净”的奇迹,故更名为五雷(仙)山。山上气候宜人,环境优美,植被茂密,沟壑纵横,空气清新,自然景观独特,是有名的旅游避暑胜地。
-
天池山百科
北东走向,南北长2.3公里,东西宽1.2公里。主峰莲花峰,海拔169米。山体由细粒花岗岩构成,山坡陡峻,岩石裸露,经风化侵蚀,大小岩块滚落坡面,形成倒石地貌。
-
玉峰山百科
南朝梁代建有慧聚寺,极具规模,据称为“南朝四百八十寺”之首;清康熙帝南巡游此,题有“鸢飞鱼跃”一语。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辟为公园,因山形似马鞍,故名“马鞍山公园”;民国25年(1936年)为纪念顾炎武先生,更名“亭林公园”。
-
上方山百科
北部山腰治平寺,寺前有直径一丈八尺的越公井,井上有冽泉亭。山上楞伽寺。东南为丁家山,北为宝积山,又北为吴王郊台。东北即三面临水的茶磨屿(茶磨山),相传吴王曾在此射箭比武,故亦称射台。
-
牛首山百科
牛首山的形成源于宁镇山脉,宁镇山脉是侏罗纪末到白垩纪初在扬子古陆东部通过宁镇运动而形成的一条向北突起的弧形褶皱,牛首山是其西段的南分支。